- · 《生态科学》数据库收录[10/06]
- · 《生态科学》栏目设置[10/06]
- · 《生态科学》刊物宗旨[10/06]
- · 《生态科学》征稿要求[10/06]
- · 《生态科学》投稿方式[10/06]
生态科学文献综述格式(生态科学文献综述格式(5)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设酒宴招待六经博士。在宴会上,大臣们为实行分封制为宜还是郡县制为宜展开了激烈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皇五帝的治国之术并不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设酒宴招待六经博士。在宴会上,大臣们为实行分封制为宜还是郡县制为宜展开了激烈争论。丞相李斯认为,三皇五帝的治国之术并不相互承袭,但都为万民所钦服,所以像前人一样实行分封的政策并不值得效仿。然后又说,当前皇帝一统天下,政令出于始皇一人之口,所以不能放任各家各派的游学之士胡乱评议朝政,否则,无论是褒是贬,都会大大地损害皇帝的威望。
为此,他提出三个建议:
《史记》原文中说: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综上,李斯提出的建议其实可以拆解为三项:
一是焚烧书籍。烧掉非秦朝的典籍、《诗经》、《书经》和诸子百家书,保留医药、卜筮、种植一类的实用书籍。
二是禁止乱发议论。推崇古代、诽谤当代的,诛杀全族;有聚众谈论《诗》《书》的,在市面上处死。
三是推行法学。有人想学习文字法令的,必须到官府里向官吏学习。
始皇帝批准。焚书政策正式施行。
从上可以看出,李斯建议焚书的目的是要在思想领域确立秦朝和秦始皇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钳制老百姓思想和言论的,来巩固秦始皇的统治地位。可以说这是国家战略,打的是一场意识形态领域的战争,对秦来说,这是公愤。
更值得注意的是:始皇所烧的书,是民间所私藏的书,且根据秦以前的民间文化水平来推断,又有多少民间藏书能供他焚毁呢?特别是,博士和官方依然保留这些书籍。所以,指秦始皇“焚书”造成了文化断层并不符合史实。所以,康有为才说:秦焚书,六经未因此而亡。
2.“坑儒”是始皇的私仇。始皇在位时,迷信方术,幻想得到长生不老药成为神仙。所以,对于方士,他是非常大方的。方士徐市说海外有方丈、蓬莱、瀛洲三座仙山,上面有仙药,始皇大手一挥,拔付资金上百万,调童男童女数千人,其余韩众、卢生等也都获得不菲的赏赐。
从始皇帝个人来说,使用方士符合他的个人利益。但方士要钱要人的结果,是仙药迟迟不见献上,始皇内心未必没有怨言。从方士的角度来讲,能不能求到仙药自己心里自然有数,面对握有最大权力的天下第一人,求仙的屡屡失信,他们心里也未必没有忐忑。直到始皇三十五年发生的一件事,双方的矛盾终于公开化。
始皇三十五年,因行踪被泄露,始皇帝杀了身边的侍者,方士卢生和侯生在背后抨击始皇帝,历数皇帝的过失,主要有两条:
刚愎自用,不纳谏。
乐刑好杀,不容人。
卢生和侯生对始皇帝一顿批评之后,携款潜逃。始皇帝闻报,下令审问仍然留在咸阳的方士,共有460余人,全部坑杀。
可以看出,在坑儒事件中,有两点是和我们的认知有差别的:一是始皇帝是受害一方。方士利用始皇求仙心切的心理,骗财骗人,始皇帝落得人财两空。二是始皇帝坑杀的不一定全部是儒生。史记原文中从未提及坑杀的“诸生”就是儒生,这里的“生”有可能是方士,不一定是儒生。
所以,从所谓的“坑儒”事件来看,这是一场秦始皇和方士的个人恩怨,是老虎被猴子戏弄后的报复。对历史的影响极小,且其中还存在诸多争议之处。
二、独尊儒术是汉朝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儒家人文思想的最终胜利
西汉初年, 民生疲敝,百废待兴,社会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史记》载: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意为,天子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来拉车,而将相大臣们则有的只能乘坐牛车,老百姓居无片瓦的数不胜数。
在这种情况下,汉王朝的统治者,本能地选择了道家“清净无为”的政治策略,以达到与民休息,发展国民经济的目的。在道家“无为而治”的指导思想下,汉王朝采取了以下措施,以恢复国力:一是重农抑商。商人不得乘车、穿丝绸,且征重税,且子孙不得为官。而对于农民,则数次减免租税,以助民力。二是轻徭薄赋。自天子以下,花费都从自己的封地里取得,不额外向老百姓征税。减少地方徭役、卫卒,停止郡国岁贡,开放山泽禁苑。三是移民屯边。号召老百姓搬迁到边地居住,贡献较大的可得到爵位。四是约法省禁。废除一些过于严厉的刑法,如连坐、断残肢体的肉刑等。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汉王朝的国力逐渐恢复。至武帝时,汉王朝已是如下一番景象: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2/1206/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