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学文献综述格式(生态科学文献综述格式(2)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年12月06日 11:01:3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的生物效应可以改善水经验确定,各地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经过养殖试验验证才能找到适宜、准确的养殖密度数据。但是养殖密度不

结果表明,生物絮团的生物效应可以改善水经验确定,各地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经过养殖试验验证才能找到适宜、准确的养殖密度数据。但是养殖密度不适宜会给养殖带来很大危害,育苗密度过高也会引起同类相残、池中有害物质超标。刘永士等研究室内养殖密度分别为150、400、550、800ind/m3时对于水质和生长特点的影响,结果表明,室内高密度育苗养殖可根据自身条件,以150~400ind/m3作为布苗密度参考。在饵料方面,目前一般在育苗前期以鲜活丰年虫为主,辅以蛋黄为宜,中后期以专用虾料为主,适量补喂微生物和维生素。在管理上,尽量保持水体稳定,水温不宜变化过大,虾苗淡化时间不宜过短,以3~5d为宜,养殖期间勤换水,清污,测水质。综合而言,生态育苗就是要培育健康、无害的虾苗,并且在培育虾苗的过程中尽量对环境造成较小的伤害。

成虾的生态养殖

罗氏沼虾淡化养殖一般是在内陆地区,自 1993年便开始大面积水域淡化养殖,1993—2001年是我国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蓬勃发展期,由总产量 3809t发展到 128878t,增长接近 33倍。2002—2003年由于白体病(WTD)的影响和凡纳滨对虾的冲击,该虾在 2003年的产量跌至 87143t。随着 WTD病原的确诊和相关诊断技术的建立,其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养殖产量开始逐渐回升,至 2008年全国总产量达到 127788t,之后呈逐年发展的趋势。但是随着养殖时间的增长和集约化养殖的发展,罗氏沼虾养殖受环境的制约越来越大,因此发展成虾的生态养殖是必然趋势。而且,经过不断探索试验,混养模式的开发应用也让该虾在成虾养殖收益和生态环境保护上获得提升。罗氏沼虾成虾生态养殖的关键是池塘环境因子的生态控制,本研究主要从以下3个阶段对其进行综述。

1 养殖前期

虾苗下塘前 7d要施足有机底肥,提前 5~7d开始养水,保持水透明度为 30~40cm。挑选健康有活力的虾苗下塘养殖,下塘前要进行抗应激处理,保证虾苗下塘时水质的稳定性。养殖初期水深保持在 0.8m,通过逐步加水的加到1.2m,每次换水量为 30%。刚开始投喂饵料要少投多次,做到水、种、饵相结合,生态养殖,减量用药,节本增效,可根据区域特色进行混养。池塘水质因子要自始至终保持在稳定状态。刘海春等在监测江苏省高邮市多个罗氏沼虾养殖池pH值的变化规律时发现,pH值变化太大是水质不稳定的一种表现,正常值为 6.5~8.5;氨态氮是主要污染物,主要是毒性伤害;天然磷不能满足虾塘需求,可以根据实际测定情况人工添加;溶解氧含量是反映池塘有机物含量的一种表现,对虾的存活率有不小的影响,应保持在4mg/L以上。

2 养殖中期

养殖温度的控制是罗氏沼虾养殖中期生长的关键,罗氏沼虾不耐高温,在温度超过32℃时,可以通过加深水位至1.5m的度过高温期;此外,高温期是罗氏沼虾生长的快速时期,水体容易富营养化,极易产生蓝藻,应及时监测水质,常换水,观察残饵量,适量降低池水肥度并及时改变投饵量质,并且平均苗种存活率比对照组高28.0%。在调节水质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育苗用水要经过生物滤膜过滤、消毒,pH值以 6.8~8.2为宜,总氨氮含量在0.2mg/L以下,溶解氧含量在 4mg/L以上。育苗期间的适宜水温为(30±0.5)℃,因各区域气温不一,且大多数区域水温在最佳育苗时间内达不到育苗所需的适宜温度,所以可使用加热棒或者锅炉加温。目前养殖密度主要是靠养殖人员的。

3 养殖后期

在养殖中后期应合理使用益生菌、维生素、生物絮团和微生物等来改善水质,能起到少用药、节约用水、预防疾病的效果。罗氏沼虾为热带、亚热带品种,对低温的适应能力较差,在水温低于14℃时难以生存,并且罗氏沼虾个体差异较明显。所以养殖到9月中下旬时采取捕大留小的,主要是将20g以上的虾轮捕上市,既能改变养殖池塘的承载力,又能够让虾上市效益较好。养殖到后期,应科学预防病害,加强管理,正确使用增氧机。

淡化养殖的模式及效益

池塘养殖的日趋单一化和高密度化加大了养殖风险,严重破坏了水质,影响了养殖效益。由于长期养殖,土地利用率变低、池塘老化、种质变差、效益大幅度下降等问题开始出现,养殖工作人员开始探索新的罗氏沼虾养殖模式。经过20多年的不断探索,罗氏沼虾开始由单一化养殖向混养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这些混养对象与罗氏沼虾在养殖生态上可共生,如罗氏沼虾可与凡纳滨对虾、蚌类、中华鳖、青虾、泥鳅、中华绒螯蟹等共生。虾稻共作的模式不仅让罗氏沼虾养殖为农民带来了更大的效益,而且这种模式使土地利用效率实现了最大化。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2/1206/1637.html



上一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回复人民网网友:科学实施草
下一篇:生态科学论文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有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