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科学文献综述格式(生态科学文献综述格式(3)

来源:生态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表1列出了几种混养模式的具体产量与产值情况。可以看出,混养模式的产量和利润相对于单一养殖模式的产量 3750kg/hm2 和利润48255

表1列出了几种混养模式的具体产量与产值情况。可以看出,混养模式的产量和利润相对于单一养殖模式的产量 3750kg/hm2 和利润48255元/hm2 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并且这些养殖模式的实践应用,不仅改变了传统养殖模式效益不稳定、不能充分利用环境资源等缺陷,同时也为罗氏沼虾生态养殖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混养模式降低了饲料系数,提高了水体微生物利用率,降低了药物使用量此外,Eli等使用摘除和移植促雄性腺的方法,获得性反转雌虾和雄虾,再经过交配,获得单性别虾进行养殖。朱春华等一直致力于罗氏沼虾虾苗培育技术研究,近年来更是将全雄性罗氏沼虾选育至第5代。全雄性罗氏沼虾模式的发展不仅可有效抑制种质变差,而且其养殖效益可得到显著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养殖模式的应用最好是因地制宜,才能使养殖效益最大化,养殖更生态。

养殖产业中的问题及其分析

罗氏沼虾在淡化养殖几十年的过程中出现过各种大小不一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苗种、生态和病害等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1 苗种问题

苗种问题一直以来是罗氏沼虾养殖者在探究的问题,栾生等提出,品种是水产养殖的物质基础,优良品种的选择和培育是增产的有效途径。目前出现的苗种问题主要来自亲虾,亲虾越冬处理是后期虾苗孵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亲虾越冬数量和生态管理是其中的技术要点。熊国根等研究发现,亲虾越冬在标准的环境下成活率最高达到70%。但是由于野生罗氏沼虾受环境的限制和目前近亲繁育的大量发生,使得当前的罗氏沼虾苗种种质变差,出现了褪壳难、成活率低、免疫能力差和成虾个体小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主要方法是通过对环境的保护、利用生态养殖系统的来养殖,同时保护亲虾的质量,提高母体营养,做到不近亲繁殖。

2 生态养殖问题

生态养殖是指在一定的养殖空间内,养殖者根据不同养殖生物之间的食性互补、生态位互补、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原理,辅以相应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不同生物互利共生,实现生态平衡,提高养殖效益的一种养殖。如今,随着集约化养殖发展速度的增快、养殖密度的增大,使罗氏沼虾淡化养殖出现了一系列生态危害。其中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不合理、滥用抗生素类药物、不合理投喂造成的水质严重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对环境破坏大等问题。温室大棚的应用,使罗氏沼虾淡化养殖效益有了较大增长。但薛飞等试验发现,温室大棚相对密闭的空间让水质变坏速度更快,水质调节也更加难处理。目前针对以上生态养殖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通过合理规划养殖密度、健康调水、合理投饵、定期消毒等来调节。罗氏沼虾淡化生态养殖的成败关键在于养殖水质的好坏。

3 病害问题

目前罗氏沼虾发生的疾病主要分为寄生虫感染、真菌性疾病、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4类。其中寄生虫感染主要是累枝虫、聚缩虫和钟形虫等;真菌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有酵母菌、镰刀菌;细菌性疾病分为幼体弧菌感染和亲虾细菌染;病毒性疾病常见的有肌肉白浊病和“铁壳”虾病等。上述疾病主要产生破坏种质、影响存活率、破坏生态、影响成虾个体大小等不良影响。这些疾病从2002年至今给罗氏沼虾淡化养殖的很多区域带来了毁灭性的伤害,如 2010年江苏高邮市罗氏沼虾产业受到罗氏沼虾“铁壳”虾病影响,造成了大面积养殖严重减产,平均产量只有1050kg/hm2。目前针对这些疾病,国内外有大量针对病原及预防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寄生虫感染、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水质变差。Yoganandhan等通过生物试验发现,罗氏沼虾白体病的病原是罗氏沼虾诺达病毒(MrNV)。钱冬等关于罗氏沼虾诺达病毒 TAS-ELISA(人总抗氧化状态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法的建立及应用对于肌肉白浊病起到了很好的预防免疫作用。Rao等关于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宿主病原的研究对病毒性疾病研究是一种实质性的突破。安振华等关于“铁壳”虾的病因及预防方法的研究对于该病的发生有着很大的抑制作用。综上所述,罗氏沼虾疾病主要发生在亲虾和虾苗上,亲虾是病毒的重要感染源,虾苗阶段暴发疾病的概率最高,对于罗氏沼虾的疾病主要是以防为主。主要防治方法是选择无病、不带病原体的虾苗,定期消毒,定期用微生物调水,日常饲料保证营养齐全,保证水质稳定和健康,分池捕捞时减轻虾体损伤,加强日常管理等。

文章来源:《生态科学》 网址: http://www.stkxzz.cn/zonghexinwen/2022/1206/1637.html



上一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回复人民网网友:科学实施草
下一篇:生态科学论文的研究方法(生态学研究的方法有

生态科学投稿 | 生态科学编辑部| 生态科学版面费 | 生态科学论文发表 | 生态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生态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